关于过桥米线的故事是什么?过桥米线还要从一位勤劳的女子说起
相传在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,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,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,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,米线已不热了。
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,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,可以让汤保持温度,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,还能更加爽口。
于是她先把肥鸡、筒子骨等熟好清汤,上覆厚厚鸡油;米线在家烫好,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,之后加入米线,鲜香滑爽。此法一经传开,人们纷纷仿效,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,也为纪念这位贤妻,后世就把它叫做“过桥米线”。
过桥米线吃法有什么讲究?吃法也有讲究
点好了餐,不出几分钟,端上来一个大托盘,一大碗热腾腾呈现在眼前,黄灿灿的汤头煞是好看。奇特的来了,若只是看鸡汤表面,看不见一丝一毫的热气,如果摸摸碗的边缘,你准会烫得大叫起来。好在阿娇提前告诉了我汤碗不能碰,她说这是因为汤头有一层鸡油覆盖着,封住了热气,目的就是维持热量不散。
这时我想起来一个故事:以前有人吃过桥米线,什么也不懂,一开始就喝汤,结果把自己活活烫死了。想必是有夸张之词,戏谑之语,然而也能侧面反映出这汤的温度之高。
随汤一同送上来的还有一碟碟的辅料:肥牛卷、鸡肉、鹌鹑蛋、豌豆尖、竹笋片、云南火腿、水发木耳、玉米仁等等。寒冷季节里不多见的食材在阿娇私房米线里应有尽有,食材鲜嫩色泽艳丽,看着就有食欲。
首先要将鹌鹑蛋放入汤碗中,接着把肥牛,肉片等生的肉食放入,之后要用筷子轻轻拨动,让肉充分被烫熟。
这时候,你把辅料一股脑地涮下去,看着碗里的肉卷生蛋由平直的逐渐卷曲,像春天花蕾开始绽放,香气开始四溢,就知道食材已经熟至恰到好处。此时,闻着食物的香气,已经引诱着肚子咕咕叫起来,下筷的动力十足,恨不得一双筷一猛扎子扎进去,大快朵颐,啥也不管不顾啦。
碗中红、白、黄、绿各种佐料、食物,光闻一闻就使人胃口大开。米线入口爽滑软糯,蔬菜清脆爽口,汤汁浓香鲜美。首先要吃的是肉片。这个吃起来不能拖拉,肉片放久了要老,烫到正好的时候,吃起来有弹性,吃进去满嘴生香,再加上在鸡汤里烫了烫,味道锦上添花。
再就是吃米线。吸尽了鸡汤精华的米线,抿一抿嘴就能咬断,吃进嘴里下了肚子毫无阻碍,筷子撩起一把米线,不夹紧都能掉下来。最后吸溜着吃完米线,吞下各种鲜蔬食材,接下来就该喝汤啦,汤底的玉米仁甘甜,给整碗米线来了个甜蜜的结局。